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进口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维护对外贸易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 进口审批、签订合同、仓储运输、验收检验和对外索赔等各个环节都应
第三条 国家进口商品检验局(以下简称国家商检局)统一负责全国的进口商品
第二章 检验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国家对进口商品的检验和质量监督,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第五条 列入《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商品种类表》(以下简称《种类表》)的进
第六条 国家对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检疫(以下简称“安全
第七条 《种类表》和《目前》以外的进口商品到货后,收用货单位应当向所在
第八条 对某些重要的进口商品,可以地不违反出口国有关法律的情况下,根据
第九条 国家对进口商品实施商检标制度。国外厂商或者代理人可以向商检机构
第十条 国家对从事进口商品检测的实检室实施认可制度。  (一)国内
第十一条 国家商检局负责管理进口商品质量信息工作。外贸经营单位,收用货
第十二条 所有进口商品都应当向海关申报,由海关实施监管。对列入《种类表
第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进口商品在国内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有下列
第十四条 国家对进口商品质量实行社会监督。审批单位、外贸经营单位、仓储
第三章 质量责任
第十五条 审批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进口商品审批制度。对涉及“安全”的进口商
第十六条 外贸经营单位负责对外签约,并对所签的合同负责。接受委托代理进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单位应当在运输合同规定期限内,把进口商品安全地运到交
第十八条 理货单位应当按照运输单据批次清点进口商品的件数,做到数字准确
第十九条 收用货单位应当建立验收组织,落实检验措施,严格按照合同和国家
第二十条 外贸经营单位和外贸运输单位负责进口商品的对外索赔工作。进口商
第二十一条 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进口审批、个贸经营、收用货和仓储运输
第二十二条 由于国内关系人和责任,进口商品发生理问题,按照有关部门的职
第二十三条 对外贸易关系人在对外索赔发生争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
第四章 奖  惩
第二十四条 对一贯重视进口商品质量,认真做好各环节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成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各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
第二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商检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1987年10月1日起施行。
转第
下载 打印
保留字段信息
保留本篇右侧的法宝联想
保留正文中的法宝联想
页面宽度(px):

页面宽度范围为200至2000

国家商检局、国家经委、对外经济贸易部、海关总署关于发布《进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联合通知

国家商检局、国家经委、对外经济贸易部、海关总署关于发布《进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联合通知
(1987年9月8日 (87)国检监联字第384号)

  现将国家商检局、国家经委、经贸部、海关总署联合制订,并经交通部、国家工商管理局、国家标准局同意的《进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发给你们。
  进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是关系到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请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办法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把进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做好。
  进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进口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维护对外贸易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的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进口审批、签订合同、仓储运输、验收检验和对外索赔等各个环节都应当加强对进口商品(包括利用处资和各种贸易方式进口的商品,下同)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国家进口商品检验局(以下简称国家商检局)统一负责全国的进口商品检验、认证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商检机构)负责管辖本地区的进口商品检验,认证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进口药品的检验,食品卫生检验的检疫,动植物检疫,计量器具检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以及船舶的检验的监督,由有关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 国家对进口商品的检验和质量监督,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一切进口商品都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检验。 未经检验的, 不准安装投产,不准销售,不准使用。
  第五条 列入《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商品种类表》(以下简称《种类表》)的进口商品和对外贸易合同规定由商检机构出证的进口商品到货后,收用货单位 (包括订货单位, 下同)或者外贸运输单位(包括对贸易运输公司等代理接运单位,下同)应当立即向到达口岸或者到达站的商检机构报验。
  第六条 国家对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检疫(以下简称“安全”)的商品,实行进口商品质量许可制度,《实施质量许可制度的进口商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家商检局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和主管部门于实施前六个月公布。
  对《目录》内商品的送审样品及生产条件,由商检机构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国家“安全”法规和标准进行检验和考核;经检验和考核合格的,批准发给《安全标志》或者准予注册。未获得《安全标志》或者注册的商品,不准进口。
  国外厂商首次向我国出口列入《目录》的商品时,应当直接或者通过代理人向国家商检局及所属机构或者有关监督,检验机构申请《安全标志》或者注册, 接受审查。并按规定交纳费用。
  《目录》内商品到货后,由商检机构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实施强制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应当监督有关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责令退货,或者销毁;经检验两批不合格的,吊销《安全标志》或者注销注册。准予或者吊销《安全标志》,准予或者注销注册,由国家商检局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的主管部门发布公告。
  第七条 《种类表》和《目前》以外的进口商品到货后,收用货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区商检机构申报后自行检验,或者委托指定的单位检验。经检验合格的,凭检验结果单向商检机构销案;检验发现问题的,应当保留现场,并及时申请商检机构复验。
  第八条 对某些重要的进口商品,可以地不违反出口国有关法律的情况下,根据合同的规定,到出口国进行装运前预检验、监造或者监装,但是应当以到货后的检验为准,并做好国内外检验和验收的衔接工作。
  第九条 国家对进口商品实施商检标制度。国外厂商或者代理人可以向商检机构申请商检标志。 经检验和考核合格的, 准予加附相应的商检标志,进口时商检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实行监督抽验或者免验。
  第十条 国家对从事进口商品检测的实检室实施认可制度。
  (一)国内外的实验室(包括检验机构)可以向国家商检局及其所属机构申请实验室认可证。被认可的实验室承担指定的检验工作,出具检验结果。商检机构对被认可的实验室的检验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具备认可条件时,应予吊销认可证。
  进口商供国内销售的,其收货单位的检验机构必须取得商检机构的认可。
  (二)属于其他有关部门管理的认可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国家商检局负责管理进口商品质量信息工作。外贸经营单位,收用货单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进口商品质量及国外理赔情况通知商检机构,由商检机构综合分析后,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对某些重要进口商品实行质量跟踪制度。
  第十二条 所有进口商品都应当向海关申报,由海关实施监管。对列入《种类表》的进口商品,海关凭商检机构在进口贷物报关单上加盖的印章验放。
  海关在查验进口商品时,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到场,并于查验后地有关集装箱或者包装上加封,海关应当做好查验记录备查。
  第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进口商品在国内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在国内市场流通;
  (一)列入《目录》的进口商品,无《安全标志》或者注册标记的;
  (二)《目录》以外的进口商品,无商检机构或有关检验机构的检验合格通知单的,或者无生产厂商合格标记和收用货单位的检验结果的。
  在国内市场出售的进口商品,由各销售单位负责包修、包换、包退。
  第十四条 国家对进口商品质量实行社会监督。审批单位、外贸经营单位、仓储运输单位、收用货单位、商检机构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应当广泛听取用户和消费者对进口商品质量意见,并接受质量查询。
  第十五条 审批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进口商品审批制度。对涉及“安全”的进口商品,经审查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法规和标准的,方能批准进口。
  第十六条 外贸经营单位负责对外签约,并对所签的合同负责。接受委托代理进口时,技术条款部分经收用货单位确认的,由收用货单位负责。
  签订进口合同前,外贸经营单位应当会同收用货单位了解国外厂商的资信和产品质量情况,共同研究进口商品合同、检验标准和质量保证条款,择优进口。
  进口商品合同(包括进口旧设备合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订明质量、包装、检验、索赔、质量保证和仲裁条款。必要时应订明卖方提供检验标准等有关技术资料的预留部分货款于索赔有效期满后支付等条款。凡是有技术标准可循的,应当按照国内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订货。凭样成交的,样品要经过检测,成交后由买卖双方或者由商检机构及指定的检验机构签封。
  外贸经营单位签订进口合同后,应当及时掌握进口到货的进程,并向收用货单位提供进口合同副本及有关的检验标准等资料。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单位应当在运输合同规定期限内,把进口商品安全地运到交接、储存地点,严格执行交接制度,对外表残损、短少商品做好商务等记录,并分别堆放,妥善保管。报关地的外贸运输单位要及时向收用货单位和商检机构提供进口商品到货通知单,对残损货物应当及时向商检机构报验。
  仓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入库验收,保管和出库发放工作。
  第十八条 理货单位应当按照运输单据批次清点进口商品的件数,做到数字准确,分清好、残货数量。并及时向商检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理货残短签证。
  第十九条 收用货单位应当建立验收组织,落实检验措施,严格按照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做好验收工作。 经检验不合格的, 一般应当在索赔有效期(包括延长的索赔期限,下同)满前一个月向商检机构的有关检验机构申请复验。
  商检机构和有关检验机构对实施检验和申请复验的进口商品应当及时进行检验,并于报验后二十日内出证。
  第二十条 外贸经营单位和外贸运输单位负责进口商品的对外索赔工作。进口商品经检验在质量、重量、数量和包装等方面不符合对外贸易合同和国家有关“安全”等规定,或者在运输中发生货损、货差,属于国外关系人责任的,外贸经营单位或者外贸运输单位应当在索赔的效期内按照下规定对外提出索赔;
  (一)因设计、制造、包装原因、造成进口商品品质、规格、性能不合格,原装残损或者重量、数量短少的,凭商检机构的检验证书,由外贸经营单位向发货人(卖方)提出索赔。
  (二)进口商品残损短少,属于国外船方责任的,凭商检机构的检验证书及船方签认的理货单证,由外贸运输单位向船方提出索赔;
  属于国外铁路责任的,凭商务记录等有关单据,由外贸经营单位、外贸运输单位或者收用货单位向到货站铁路局提出,通过进口国境铁路局对外提出索赔;国际铁路联运进口货物,也可以通过铁路部门对外提出索赔。
  属于国外航空、邮运部门责任的,凭航运事故签证或者邮局残短签证及商检机构的检验证书,由民航局或者邮局对外提出索赔。
  (三)进口商品残损短少,属于国外保险公司承保的,由外贸经营单位凭商检机构的检验证书对外提出索赔。属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分保或者代理理赔的,收用货单位可以根据保险条款向当地人民保险公司办理索赔,同时将权益转让给保险公司。
  第二十一条 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进口审批、个贸经营、收用货和仓储运输等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对进口商品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督促和帮助所属单位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和落实各项措施,定期检查进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由于国内关系人和责任,进口商品发生理问题,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承担质量责任;
  (一)属于外贸经营单位责任,造成合同失误,验收困难,或者在索赔有效期满前收到商检证书,但未及时对外提出索赔而丧失索赔权利,造成经济损失者,由外贸经营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二)属于交通运输单位责任,在运输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未将进口商品运到目的地,或者由于运输造成的残损、短少,由交通运输部门按照运输合同和有关规定负责赔偿延误罚金或者实际损失,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属于仓储单位保管不善,造成残、短少,由仓储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外贸运输单位未及时将到货通知寄送给收用货单位,或者发现残损货物未在口岸报验,而丧失对外索赔权利,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外贸运输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三)属于收用货单位责任,造成合同条款和对外索赔谈判失误,以及由于未及时验收、未及时向商检机构报验、未及时向外贸经营单位提交商检证书而丧失对外索赔权利的,或者自行搬运、保管和使用不善造成残损、短少,由收用货单位自行负责,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四)属于进口审批、外贸经营、收用货和仓储运输等单位的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有关的主管部门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五)属于商检机构和有关检验机构工作失职,延误出证和证书差错,发生质量问题和丧失索赔权利,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商检机构和有关检验机构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对外贸易关系人在对外索赔发生争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国内有关各方对质量责任发生争议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对一贯重视进口商品质量,认真做好各环节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主管部门予以表扬或者奖励。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各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罚;
  (一)擅自进口和销售没有《安全标志》或者未经注册的《目录》内商品的;
  (二)擅自销售没有合格标记、检验结果单或者检验合格通知单的《目录》外商品的;
  (三)采取不正当手段,逃避商检机构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对商品质量的检验和监督,擅自安装投产、销售和使用的;
  (四)因工作失误而丧失对外索赔权利,造成重大损失的;
  (五)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商检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1987年10月1日起施行。